豬肉原產地明年強制標示 食安專家建議肉品供貨也要標

明年起,散裝食品、包裝食品及供應飲食場所食品均強制標示「豬肉原料原產地」。(攝影/王志元)

國內明年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衛福部近來已訂定散裝食品、包裝食品及供應飲食場所食品標示新規定,以強制標示「豬肉原料原產地」,確保產地資訊公開透明,消費者可自主選擇。但食安專家質疑,豬肉產品使用混合原料要如何標示?肉品食材未追溯,下游餐飲業者又如何確定原料來源?

衛福部日前公告「散裝食品標示規定」、「包裝食品之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標示規定」及「直接供應飲食場所供應食品之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標示規定」等3個新規定,希望因應萊豬開放進口,強化豬肉產品標示,並明定自明年1月1日起生效。

原產地標示須知食材來歷 有助供應商納追溯體系

國內食安管理分別由農委會管理農產品的生產至批發端,食品衛生安全則由衛福部把關,針對消費者可能直接接觸的加工肉品,以及餐飲業者製作的餐點,消費者往往無法直接得知食材原料來源。

屏東科技大學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羅之綱表示,衛福部公告三個新法規,已涵蓋所有消費者可能接觸肉品來源,新規定要求第一線接觸消費者的業者做好產地標示,為了標示原料產地,需要來歷清楚的食材,將促使業者向在衛福部食品雲登錄在案的食品供應商購買原料,原本未登錄在案的供應商,也因此逐漸得進入食品雲體系之中。

過去以小吃攤、零售攤販及餐廳等餐飲業最難做到食品追溯,因為只要確定原料衛生安全,不知道來歷也可以用,新規定上路則不行。羅之綱說,衛福部食品雲要求食品業者建立食品追溯追蹤資料,餐飲業只有餐盒業者須登錄,其他餐飲業者並未涵蓋在其中,餐飲業者雖未建立追溯追蹤資料,但當新法規上路,為了說明清楚食材來源,餐飲業者就必須向登錄食品雲的業者進貨,此將促使國內食品追溯的覆蓋率朝向100%前進。

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兼任教授黃萬傳指出,由於農委會主管的農產品與衛福部主責的食品追溯管理無法銜接,食品鏈管理出現「斷鏈」,每當國內發生食品安全事件,農委會與衛福部步調總難一致,國內食品產銷有待統一管理。

混合原料產品須標示細則 稽查配套法規才能落實 

衛福部公告新法規強化豬肉原料原產地標示,確保產地資訊公開透明,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標示上。羅之綱指出,實務上,豬肉製品的原料可能是混雜多個來源,例如業者製作貢丸可能用進口豬油加上國產的豬肉,貢丸業者尚能說清楚油與肉分別來自哪裡,但若提供給餐廳做貢丸湯,餐廳業者實際怎麼標,政府必須有清楚的規範,規定清楚就可以照做,否則業者會有執行困難。

另外,距離明年初萊豬開放進口時間倉促,標籤轉換也造成食品業者額外的工作負擔,許多加工食品業便反應,舊版標籤還用不完,卻得在明年之前確認好新版標籤的標示內容。

餐飲業以往並未在衛福部強制建立追溯追蹤資料之列,為了因應新法規,夜市攤販使用國產豬肉做食材,但為了建立食品追溯追蹤資料,可能得另外購置電腦設備,定期更新進貨、食材使用資料,對業者是龐大負擔。

臺灣有夜市、路邊攤等特殊的食品消費模式,但餐飲業使用食材若無法追溯,又如何確保其原料來源?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信堂便表示,要追溯餐飲業食材來源,可能得從業者進貨單據進行確認;標示新規上路,還需相關的邊境查驗、國內市場查驗等配套措施,唯有政府加強稽查力道,才能讓標示法規落實。

供貨單據標明原產地 控管進口肉品掌握萊豬流向

食材未追溯,下游餐飲業者如何確定食材原料來源?中華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發展協會副秘書長余秀清便建議,政府若能規範豬肉、牛肉的原料、加工食品供貨業者,須在發票、出貨單或憑證欄載明肉品原產地(國),下游業者就能有所本的標示原產地,最終提供給消費者的食材來源國標示才能正確、清楚。余秀清並表示,衛福部或可參考農委會生產追溯QR Code的作法,建立食品QR Code,讓消費者手機掃描即可讀取產品來源資訊,更簡單取得豬肉產品資訊。

羅之綱則指出,一般食品業者須建立追溯追蹤資料,是為了發生食安問題時,能夠倒追問題來源,衛福部標示原產地新規則是為了強化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目的並不在控管肉品是否含萊劑,況且進口肉品來源國不是都會使用萊劑;因此餐飲業者只要能從供應商確定食材原產地即可。由於只有部分進口肉品可能用萊劑,因此政府若要控管風險, 可從進口商和供應商著手,追蹤進口肉品流向即可知哪些餐飲業使用到可能含萊劑的肉品。